天路親情
■畢昕玥 馬 崇

多年來,崔培文一家兩地分居,至今還未拍一張全家福。圖①②為崔培文夫婦分別與女兒、兒子一家的合影。作者提供
1959年,崔培文從原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畢業,分配到附屬醫院工作。這位一路從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浴血拼殺,在朝鮮戰場爬冰臥雪的英雄軍醫,有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穩定的生活環境,做好了在這里一展所學的準備。
就在這年,組織決定將平時表現優秀的崔培文抽調到醫療隊,參加西藏軍區總醫院的籌建工作。崔培文打起背包,毅然準備踏上征程。
得知丈夫即將進藏工作的消息,妻子穆蘭英五味雜陳:“讓他一個人去,今后就要過兩地分居的生活;他一工作起來就不管不顧的,沒人照顧怎么辦?進藏后,又要面對什么樣的困難?”最終,愛情還是戰勝了一切顧慮。在得知醫療隊人手不足的消息后,身為護士的穆蘭英報了名,與丈夫一起走上高原。
進西藏前,崔培文和穆蘭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現實遠比他們想象得更加艱難。從平原來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身體本就不適,他們還要克服物資匱乏的問題。吃飯的時候,夫妻倆經常因為一口菜互相推讓。
1962年,穆蘭英懷孕了。根據當時的規定,在穆蘭英懷孕6個月時,她可以回到位于沈陽的姐姐家待產。
孩子出生時,崔培文正在進行高原傳染病防治的課題研究和臨床攻關。工作之余,他一遍遍在腦海里勾勒著孩子的樣子。
兒子叫崔燎原,名字是崔培文起的。收到孩子出生的消息時,他腦海里一下子就出現了毛主席說過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穆蘭英產后在姐姐的悉心照顧下,身體逐漸恢復。出月子后,她將兒子寄養在姐姐家,獨自返回了西藏。
平日里,崔培文和穆蘭英最高興的事就是收到姐姐從沈陽寄來的信。在信中,姐姐會把孩子成長的點滴詳細地寫給他們:孩子翻身了,會爬了,牙齒長出來了,能走路了……兩人想孩子了,就會把這些信拿出來翻看。
一年里,崔培文和穆蘭英通常只有休假才能回沈陽看孩子。但因為相處機會少,兒子看他倆的眼神非常生疏,這讓他們心里非常難受。
1965年,女兒崔東升出生了。崔培文和穆蘭英把3歲的兒子接到了西藏,女兒則像哥哥之前那樣,住在大姨家。
剛到西藏,崔燎原的身體非常不適應。等完全適應高原的環境后,他就變成了一匹脫韁的“小野馬”,讓崔培文和穆蘭英操了不少心。一次,崔培文下班后,找不到兒子,急得到處打聽,最后在附近一處藏民家找到了他。屋門打開,又氣又急的他忍不住笑了。兒子正坐在里面,一字一句地學習藏語,手里還抓著一塊快要融化的酥油。
在高原生活了10多年,崔燎原把這里當成了家。18歲那年,崔燎原參軍入伍,服役的部隊恰好也在高原。1989年,崔培文和穆蘭英退休后被安置到沈陽。幾年后,崔燎原轉業時,本可選擇回到父母身邊,但是他還是選擇轉業到拉薩市公安局工作。
如今,崔燎原在西藏工作,崔培文和穆蘭英在沈陽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兩代人,情牽西藏六十載。這份深情,凝結在那條巍巍天路之上,融于血脈,揮之不去。
圖片制作:賈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