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消化內科完成一例長度約20厘米的特大號息肉的超級微創手術。
70歲張阿姨,因為“大便不成形”在外院進行了結腸鏡檢查,發現自直腸起,一直到乙狀結腸,長了一個約20厘米的特大號息肉,而且這個息肉沿著腸腔的內壁環形生長,就如同一個暖水瓶的內壁長滿了厚厚的水垢。
因為治療的難度極大,外院醫生將該患者推薦至第七醫學中心消化內科。盛劍秋教授、金鵬主任認真分析研判病情,認為該患者息肉雖大,但是目前沒有明顯的癌變,屬于早期側向發育型腫瘤,尚有內鏡下切除治療、避免外科手術的機會;然而該息肉體積巨大,經查閱文獻,在國內尚未有如此大的側向發育型腫瘤的內鏡切除案例報道。而且病灶累及乙狀結腸,腸腔扭曲、轉彎較多,內鏡治療操作難度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但如果放棄內鏡治療,患者就需要進行外科手術,無法保留肛門,需要進行造瘺、留置糞袋,將大大降低患者生存質量。
盛劍秋教授、金鵬主任共同為患者制訂了治療方案,擬采取“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將這個巨大腫物一點點從腸壁上剝離下來。這個過程就像從暖水瓶的內膽上,用鑿子把長滿了的水垢摳下來一樣,但是要求水瓶內膽(腸壁的肌層)不破,還要完整地把整塊水垢層(腫瘤)取出來,以盡量保持腫瘤的原態,方便術后病理評估,因此該手術難度極高。11月11日下午2點,在制訂了詳細的麻醉、手術及護理的預案后,由消化內科3名醫師4名內鏡技師、麻醉科2名麻醉醫師組成的手術團隊上臺,采取小團隊接力戰的模式,歷經近8個小時,終于在晚上10點將20余厘米長的病灶完整的切除取出?;颊甙卜挡》?,恢復良好。
一直以來,傳統外科的手術模式以切除器官、病灶為主,術后需要解剖重建。但器官缺失及重建后結構、環境的改變,容易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同時還伴有很多術后并發癥。2016年,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醫學部主任令狐恩強教授提出了全新的超級微創手術模式,即在保留人體器官結構完整性的基礎上,切除病變或祛除病灶達到治愈疾病目的,這無疑將是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七中心消化內科該例手術正是“超級微創手術”的經典案例,下一步,科室將秉承超級微創理念,磨礪精湛醫術,為更多患者帶去福音。